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未来看大语文路径规划,很多人第一步就错了

图图的妈妈 给孩子
2024-10-11

身处一个高度内卷的时代,很多妈妈都很焦虑,会担心自己的决策路径是不是正确的,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撑孩子拥有一个不错的未来。


比如,“大语文”一词红遍大江南北的当下,很多妈妈在裹挟之下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种“大语文”培训班,早早地开始了程式化的阅读和写作训练。这样的“规划”是否明智,能否抵达“大语文”的核心?


今天,与大家分享“三个妈妈六个娃”对语文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吴欣歆教授的采访。

吴欣歆教授和本文作者


吴教授是真正懂语文,懂孩子,还能站在未来看教育的人。在采访中,吴欣歆教授说: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果从孩子未来国际交往的角度去看语文学科,它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位就变了:语文教育的定位首先是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这是最大的一个定位。


针对过早让孩子学习各种写作、朗诵的套路和技巧,吴教授说:

过早学习技巧,会把孩子框在技巧的范围里……早期不强调输出,更强调的是孩子各种信息的输入,比如参观博物馆、阅读、通过倾听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与规则,之后才是内部的整合和输出的过程。


那么,在全新的定位之下,关于语文规划,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来自决策层面的信息,能让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少一分焦虑,多一份清醒和从容。

文 | 图图妈

来源: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前几天在文中提到过,我最近采访了一个教育大咖,今天我就不卖关子了,她就是语文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吴欣歆教授


可能大家一听到语文课标修订组,就会觉得一定很教条很古板吧,其实还真不是,一场两小时的对话下来,我们都觉得意犹未尽,我也真的体会到,吴教授是真正懂语文,懂孩子,还能站在未来看教育的人。


今天,我从总共2万字的采访稿中,提炼出了关于语文规划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相信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大家的焦虑,而且这也是很一手的决策层面的信息,真的非常有价值。


下面的分享会以吴欣歆教授的第一人称进行,我在每一个小段的后面,帮大家做了小总结。


01

重新认识语文的教育价值

// 时代变了,语文学科的定义也在变

现在大家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可能乍一听很虚,其实这句话是建立在整个国家的教育走向上去说的。

过去我们仰视西方教育,总希望能追赶它们,现在从留学市场、从各方面的市场来看,我们已经开始有了倒转,现在其实是“平视的状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我们就不能只作为一个学科去理解了,我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你具备这种软实力的能力,包括孩子未来能够在国际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去看,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定位就变了:语文教育现在的定位首先是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这是最大的一个定位。

// 更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

两周前,刚刚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两个指南就定位了我们各个学科的教育。

说白了,我们在语文方面,育人和学科同样重要,我把它称之为“二维的坐标体系”,所有学科都是这个方向,今天我们重点说语文。

怎么理解这个二维坐标体系呢?

比如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知识点,更要理解知识点的背后,去看它的文化、历史背景,未来也会考察这种对文学、文化的综合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

以前的观念是——语文学科需要比如背108个知识点,大家觉得有108个知识点我就能去考试,实际上现在的时代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一体推进的。

比如常见的看图写话,大家看各种教辅各种套路,让孩子练技巧、背金句,但是未来会考察的重点不是这些,而是这背后孩子的思维的逻辑

划重点:

吴欣歆教授分享这些,实际上是在解读语文学科的改革定位是什么,只有重新认识了语文教育的价值,我才能理解该怎么带孩子,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和引导。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看清方向永远比盲目行动重要。


02

大语文的功夫,不在教材上,而在生活中

// 避免机械性地训练

我们对孩子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是有很充分的心理学理论支持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过早地帮助孩子学习各种套路和技巧

比如很多妈妈会让孩子学朗读技巧、作文技巧、阅读技巧,摘抄字词句,乍一看短时间内有效,其实未来会阻碍他正常的情感的表达。

我们正常地去表达一个情感,底子是你对文字的理解,如果你对文字有你自己的理解,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给它呈现出来。

如果他比较早的学的是技巧,你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真情流露地朗诵了因为它首先把它框在了技巧的范围里,这个就跟孩子比较早去学作文一样。

我们早期不强调输出,更强调的是孩子各种信息的输入,比如参观博物馆、阅读、通过倾听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与规则,之后才是内部的整合和输出的过程。


// 保护孩子真的部分


很多孩子喜欢提各种问题,真人版“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就应该先提第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提第二个问题。

家长要有意识地一点点引导孩子,与孩子做越来越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想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断设问,去感受,去习得。

所以很多机构其实在做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事儿,把这个经由“感受”去习得的过程,直接扼杀在萌芽中。

现在风向真的已经变了,大语文已经不太像一个学科,它非常像一个人文和艺术学科,但是很多老师仍然更喜欢标准化的东西,原因仅仅是,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掌握方法论去评判和教学。


//当妈,情绪稳定,避免瞎指挥,就已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了
现在我们来说说妈妈们需要在自身下的功夫。

首先,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是稳定的,保证不扰乱孩子,让他根据自然的天性一点点再往前走。

我们再说第二,如果你是一个学习型的妈妈,但不是一个强制别人学习的妈妈,你天天在这念念书,孩子也会跟你念念书。

孩子是会效仿妈妈的,逐渐会养成自己的习惯。

这样,所以我说有什么建议,第一是稳定,第二个你是一个真正学习的人,你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但是你不强迫孩子像你一样,你的目的不是作秀给孩子看。

你真正地能成为孩子身边的一个成人生活的样板,首先要以真实的单一标准呈现在他面前。

划重点:

图图上了小学以后,我会发现孩子与孩子在学科上的差距,主要在语文上。


造成语文学科差异的,不仅仅是孩子有没有好好听课、好好做作业。而是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用各种手段,让孩子通过生活经历、通过细水长流的影响,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妈妈尽力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学习习惯的人,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多感知、多见识以及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都是帮助孩子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03

作为妈妈,跳出焦虑,迎接变化


听完吴老师的分享,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像一下找不到使劲儿的标的了。

和吴老师交流完,我最核心的感受是,国家现在倡导的是真正情景化的语文学习

比如我们去看日晷,就要站在历史进程中去看,站在古人对时间、对大自然变化的好奇的角度去看。

我们需要带领孩子了解的,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集合历史、地理、自然在内的一个知识“块”,考察的时候不论从哪个点,都问不倒孩子。

这样我们培养的小孩,才是通才,才是符合教改整体趋势的。这也就更要求我们作为家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这几年,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也很多,跟吴教授聊下来,也更加深了我对“做父母,是自己也更是孩子的起点”的信念

未来的大语文之路,我打算和孩子一起走,去博物馆,去山川河流,去到那些《诗经》唐诗宋词写过的地方,我也会和大家分享更多我和图图的大语文学习之路,面对未来和变化,我已经开始迎接它了。

-END-


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三个北大妈妈,三个职业女性。六个萌娃四男两女,每家两只。每天原创分享科学育儿知识、素质教育心得、品质生活理念。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吐槽家长里短、社会百态。


延伸阅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

王崧舟:从“三年级现象”说家庭教育

林曦:美育不是才艺表演,美在当下和未来
让美育带动智育,教育要注意些什么?
学艺术,到底学什么?| 美术史家巫鸿专访
你是“视盲”吗?| 艺术史家巫鸿在哈佛讲中国书画
《清平乐》里的华服:技术支撑的优雅
天性优先,宋代诗词中的儿童观有多超前
你没看错,中国也有过音乐老师做校长的美育黄金年代
音乐进中考,美要怎么学?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